第 42 章(2 / 4)

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出京。

各有各的道理,各有各的立场,每下愈况每况愈下,内外交困进退两难。

新政至今已有十余年,如今范文正公病逝,韩相公先后移知扬州、郓州、定州、并州直面契丹人,富相公也流徙各地,直到前年才被调回京城。

辽国每次派使臣来都没什么好事儿,范文正公抱恨黄泉,韩相公还在北疆军中,富相公刚回京没几年,他们还敢来?

百姓能有好脸色才是见鬼了。

白玉堂饶有兴趣的听小小苏讲其中的恩怨情仇,手边的瓜子壳已经堆成小山。

西瓜籽,不是葵花籽。

“小景殊,你怎么知道那么多?”白五爷拍拍手里的碎屑,抿口茶润润嗓子,“改天五爷带你去瓦子里玩,你去里面说上一场,咱俩的吃喝花销都能赚回来。”

小小苏笑得眉眼弯弯,“谢谢五爷夸奖。”

不过登台表演就算了,辽国使团还没走,他不想去皇城司大牢参观体验。

其实他本来也不太清楚朝中的交锋,而是听的多自然

() 就知道的多了,辽国使节团一来,街头巷尾讨论的都是大宋和辽国的关系。()

大宋读书人多,百姓有条件都会让孩子认几个字不当文盲,男孩女孩都一样,民间的认字率并不低。

?醉酒花间提醒您《[北宋]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》第一时间在[]更新,记住[(()

京城的繁华是大宋承平昌盛的象征,百姓私底下议论朝政也很常见。

连寻常百姓都能说上几句,太学中的学子更能侃侃而谈。

国子监分太学和国子学,自庆历新政之后,太学大有赶超国子学之势,每届科举都有大批寒门士子进入朝堂。

太学生大多推崇新政,国子生大多贬斥新政,两拨学生平时井水不犯河水,谈起这个话题立刻就会开掐。

苏景殊和王雱刚开始住校不知道这些弯弯绕绕,第一次见到太学生浩浩荡荡冲向国子学的时候还以为两边要打群架,要不是被周勤和周青松拦住,他们扭头就能把值班的直讲喊来防止冲突升级。

国子学的衙内冲到太学来找茬他们还能理解,人家背后有靠山干什么都不怕,太学生冲去国子学打群架是怎么回事?

好好学习天天向上,以后金榜高中进入官场努力升官欺负那些衙内的爹不好吗?何必这个时候撕破脸干仗?

经过周勤的一番解释,他们才知道这么大阵势不是打群架,而是打嘴仗。

辩题:庆历新政是对是错。

辩手:太学生、国子生。

辩论地点:太学和国子学之间的长道,各占一半,哪边都不准占便宜。

苏景殊:……

能参加辩论的都是双方的佼佼者,刚入学的新生只能旁听,国子学那些不务正业的衙内连旁听的资格都没有。

原因无他,他们听了也听不懂。

庞昱:……

感觉受到了歧视。

只动嘴不动手没劲的很,他打架都是照着把腿打断去的,两边打嘴仗有什么意思,跟谁稀罕似的,不看就不看。

苏景殊被拉着看了一整场辩论赛,看着双方引经据典援古证今,唇枪舌剑口角锋芒,震惊的下巴都快要掉下来。

幸好他们开吵之前就定下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规矩,不然这气势汹汹的非得打起来不可。

都是太学和国子学的天之骄子,都是朝臣预备役,见识过双方辩论的场面,仿佛已经看到他们入朝为官后的盛况。

大宋的文人,着实可怕。

小小苏喝口热茶压压惊,越发觉得住校是个正确的选择。

他才去住了一旬就看到那么多热闹,要是在里面住满三年,等他的学长和同窗都入朝为官,作为熟知他们学生期黑历史的人出门还不得横着走?

想想就期待。

不过这事儿也只能想想,上学的时候无所畏惧想吵就吵想骂就骂,入朝为官要考虑前程考虑自身,到时就算吵也不会像上学时那样不畏生死只争一口气。

苏景殊撇撇嘴,没准儿朝堂吵架还不如太学生和国子生打嘴仗,学生心思澄澈,朝臣心脏。

() 们俩躲在亭子里说悄悄话,没一会儿展昭也凑了过来。

展猫猫去了一趟大名府,见识了辽国使团那位小王爷的难缠,现在对着白吱吱的“较量()”攻击也能面不改色。

较量就较量,白五爷闹腾起来不过是想和他打一场,辽国那位小王爷……

啧,没法说。

还好已经到了京城,要是再让他继续和辽国使节团的人相处,谁都拦不住他弃官重归江湖。

白吱吱这几天和展猫猫打尽兴了,虽然依旧没分出胜负,但是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见着人就要打架,你不是带人

最新小说: 诸伏家的小儿子是特级咒术师 名柯必死人设如何生存 万人迷小漂亮又被盯上了[无限] [综原神]关于我转生成史莱姆但在提瓦特这档事 给古人直播从重婚案庭审开始 着迷[校园] 反派剧透我一脸 虐言女主的崽是我的?! 校园文男主的亲妈十八岁 [综英美]跟蜘蛛侠猎魔的日子